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共同學科 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文)經典導讀:當代華文經典選讀
(英文)Classical Readings:Selections in Contemporary Sino-Literature
授課教師 吳懷晨 修課人數上限 30人
開課系所 通識 學分數 2
上課時間 星期 □8:30-10:10
□10:30-12:10 □13:10-14:50
□15:10-16:50
課程所屬分類領域 通識 □語文
▉人文史哲 □個人與社會
□科學與科技 □跨藝術領域通識
□核心課程
選修 □全校選修課
課程目標 當代華語文學在白話文運動後一百年,已誕生了許多可列為經典(canon)的作品。本課程將選讀白話文文學以來的重要經典,每學期將擇六到七位作家的作品之一(依學年調整),以完整閱讀為原則。如此,在課程結束時,同學至少閱讀完六七本經典。
本課程將有大量閱讀的作業,選課同學須謹慎考慮。
課程目標首重以下三點:
1.現代文學閱讀能力培養
2.學習小說技法與近現代華文小說的發展
3.研究小說與其他藝術媒介之間相互交涉的關係
在選讀的作家中,包含當代第一位小說家魯迅,幾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沈從文(原為1988年獲獎)、高行健、莫言。兩位臺灣重要小說家:陳映真及張大春。及臺灣原住民文學。
課程進行方式,以期中考為界,分為兩期進行。每半期,教師先以兩週簡介完三四位作家,接著分週選讀每位作家作品。同學必須在上課前閱讀完指定作品,每週並有分組同學報告;同學必須逐一發言並進行討論。
我們希望藉此培養同學精讀、思辨討論、及辨析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
評分標準 本堂課首重文本閱讀與討論,每組學期內必須報告選讀文本三次。同學須分組報告。在他組同學的報告過程中,我們也將要求所有同學輪流發言、討論。50%
出席率:20%
出席(不論原因,僅可缺席六次,以教師登記與學校登錄加總,超過六次者則此部份分數全無)20%
*請學生要密切注意課務組缺曠課通知,或「藝學園」上的缺曠紀錄。
課程討論。20%
期末報告:10%
作業要求 每組學期內必須報告選讀文本三次。分別為一篇短篇小說、及兩本長篇小說。此部份為分組報告。
課程討論須全程參與、發言。
期末報告。
上課教材 魯迅:〈阿Q正傳〉、〈祥林嫂〉、〈藥〉、〈鑄劍〉
沈從文:〈丈夫〉、〈靜〉
陳映真小說集三:〈唐倩的喜劇〉、〈趙南棟〉、〈雲〉、〈萬商帝君〉
張大春:《四喜憂國》、《牆》
高行健:《靈山》
莫言:《紅高粱故事集》、《蛙》
原住民文學:《最後的獵人》、詩選
參考(書目)資料 楊澤編(1996),《魯迅小說選》,臺北:洪範出版社。
彭小妍編(1995),《沈從文小說選》一、二冊,臺北:洪範出版社。
陳映真(2001),《陳映真小說集》中的二、四、五冊,臺北:洪範出版社。
張大春(2002),《四喜憂國》,臺北:時報出版社。
張大春(2003),《牆》,臺北:時報出版社。
高行健(2010),《靈山》,臺北:聯經出版社。
莫言(2007),《蛙》,臺北:洪範出版社。
莫言(2007),《紅高粱故事集》,臺北:洪範出版社。
孫大川編(2008),《原住民文學選》小說卷,臺北:印刻出版社。
孫大川編(2008),《原住民文學選》詩卷,臺北:印刻出版社。
魯迅
陳芳明(2006,6月)。台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文訊,248,7-9。
陳芳明(2008,1月)。台灣魯迅學:台灣文學與東亞魯迅。文訊,267,53-61。
陳惠齡(2012)。女人的船屋與男人的牛車--探析沈從文〈丈夫〉和呂赫若〈牛車〉二文中「典妻賣淫」訊息及訊息言說的方式,臺灣文學學報,20,47-74。
吳道順(2010)。動靜/生死--論沈從文小說〈靜〉與〈生〉的人性敘述,東華中國文學研究,8,77-101。
淺井基文(2012年,3月)。我所認識的陳映真以及1960年代的台灣(鄭宏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345-363。
趙剛(2010,3月)。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7,277-389。
洪鵬程(2012)。試論八○年代臺灣後設小說的定位:以張大春《公寓導遊》與《四喜憂國》為分析對象,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63-86。
劉思坊(2008)。記憶的肢解和重塑--論張大春家族書寫策略的轉移,思辨集,11,121-135。
趙慶河(2008)。仰望「靈山」:2008高行健文學行腳,聯合文學,283,54-56。
解昆樺(2007)。錯行靈山:高行健《靈山》的「你」「我」敘述結構,笠詩刊,261,117-121。
黃錦珠(2010)。「生」的弔詭--讀莫言《蛙》,文訊,295,134-135。
王德威(2009)。狂言流言,巫言莫言,聯合文學,297,110-125。
課程說明
(1. 請說明本課程之通識教育意涵與所要達成的通識教育目標
(2. 請述明本課程之核心能力為何
能力指標
(希望培養之能力) 教學策略
(如何培養) 教學目標
(預期成效)
1.欣賞、品評文學的能力
2.思辨討論的精神
3.口語表達及溝通
4.人文思考
5.歷史認識與思考
1.教師導讀、教師講授引發動機
2.學生課前閱讀、討論
3.課程報告及討論、分組報告培養蒐集資料的能力與興趣
4.完整組織回應的文字能力
1.完成數本經典閱讀
2.蒐集資料、分析、及報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通識課程 教學進度表
課程大綱(簡介) 當代華語文學在白話文運動後一百年,已誕生了許多可列為經典(canon)的作品。近廿年來,全球華文作家都在台灣出版他們的最佳作品,這種文化實力,代表台灣社會價值的寬宏、包容、深邃。文學的民主精神早已遠遠走在政黨之前。所有的文學藝術,總是能夠跨越政治立場的界線,成為活潑靈動的價值。這種人文精神的形成,主要在於威權體制早已成為歷史名詞,台灣社會本身也培養出雍容的風度,能夠允許文學價值的差異與共存。在華文世界裏,各類文學的蓬勃發展,已經不是亞洲各個城市能夠望其項背。華文文壇能夠跨越族群與性別的藩籬時,已經完全脫離敢不敢寫的階段,而且還進一步,追求如何使文學品質獲得提升。豐沛的華文文學生產力,使所有華語寫作的作家彼此競逐文字技藝。主要的問題是藝術的精緻與開放,是作家本身的持續與執著。
本課程將選讀白話文文學以來的重要經典,每學期將擇六到七位作家的作品之一,以完整閱讀為原則。如此,在課程結束時,同學至少閱讀完六七本經典。
在選讀的作家中,包含當代第一位小說家魯迅,幾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沈從文、高行健、莫言。兩位臺灣重要小說家:陳映真及張大春。及臺灣原住民文學。
課程進行方式,以期中考為界,分為兩期進行。每半期,教師先以兩週簡介完三四位作家,接著分週選讀每位作家作品。同學必須在上課前閱讀完指定作品,每週並有分組同學報告;同學必須逐一發言並進行討論。
我們希望藉此培養同學精讀、思辨討論、及辨析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
每週授課進度
(18週) 週次 主題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魯迅及其文本簡介、沈從文及其文本簡介
第三週 沈從文及其文本簡介、陳映真及其文本簡介
第四週 陳映真及其文本簡介
第五週 魯迅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一
第六週 魯迅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二
第七週 沈從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一
第八週 沈從文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二
第九週 陳映真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一
第十週 陳映真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二
第十一週 張大春及其文本簡介、高行健及其文本簡介
第十二週 莫言及其文本簡介、原住民文學文本簡介
第十三週 張大春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
第十四週 高行健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
第十五週 莫言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一
第十六週 莫言文本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二
第十七週 原住民選讀、導讀、小組報告討論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