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式語言,不解釋不辦論,去想像這個語詞的意義
人類基本需求
基本人權
生存
住宅
社區
社群
關注被邊緣化的歷史
被壓迫者成為破害者
衝突點->療癒點
對話式行動,透過對話把思維行動
命名->了解->自己去命名->了解議題
去神秘化
開始有聲音 建立行動
溝通式行動
居民(文盲、弱勢)發現聲音能被聽見,所以有了行動
在不斷各種流動說的過程中,思緒被行動
計劃:
1、who we are?
年齡、性別、職業情況,人種
2、what are our needs?
Focus groups(不同族群的需要,男、女、小孩、青少年、老人)
Or ex:治安比較不好的那棟建築體的人需要的是?
3、vote your needs,decide the budget
4、we are empower,we are stakeholders
對話式行動,當他們發現他們的聲音能被聽到他們就有行動
5、we have a voice
在殘破中我們玩,我們就是玩
建築的介入是一種社會雕塑
社會雕塑
這詞非常有趣
建立公共空間(中庭,交流,連結)
都市更新,拆除,重建,人移動,種族,治安,衛生,窗戶,顏色->雕塑?
都市更新的概念,政府不該是主導者而是參與者
不應該建造更多的都市叢林,破壞居民原有的生活規律
永續
一個建築的人口組成(年齡、性別,種族,職業)
憤怒,愛,希望
這憤怒是需要的,但單純的憤怒無用,要有愛去行動,然後需要有希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
這樣的行動如何界定他是不是藝術?
包裝,顏色使計劃被注意觀看
黃的計劃是藝術與否重要嗎?
黃在博物館發表?場地?計劃?
有藝術家這個身份?脫離?是否是有距離的觀看,有距離的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