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3

課程大綱:

視覺藝術─首先關於個體企圖藉由「某物」,表達語言難以言說的感性,但這些感性除了個體原有的特質外,它與我們所身處/成長的環境有何關係?我們又為何會選用「某物」作為表達媒介?是來自於藝術史的暗示,還是來自具體的生命經驗,或者說,何謂藝術的判定是如何被劃分出來?這樣的劃分有意義嗎?在似乎已打破一切媒材劃分的當代藝術狀況中,在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宣告下,是否還有某種隱性的判定機制?我們需要默認這個判定機制,亦或是真正地忠於自身的感性經驗─儘管我們可能還不知道怎麼說它。

本課程將通過授課與討論,追問藝術生產中最基本的命題:我們的感性想像是什麼?為甚麼我們要生產它?以及它與判定機制發生矛盾與衝突時,我們要捍衛的是什麼?

評分標準:
(1)期中報告(30%)
(2)學期報告(50%)
(3)分組討論表現(10%)。
(4)個人出缺席率(10%)。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我的感性因何而來?
第三週  個體、家庭、地方、社會與排除機制
第四週  個體、他人、社群與非社群
第五週  誰寫的藝術史
第六週  當代藝術機制的形成與運作模式
第七週  現定藝術邊界外的實驗與創作策略I
第八週  現定藝術邊界外的實驗與創作策略II
第九週  現定藝術邊界外的實驗與創作策略III
第十週  繳交並討論期中報告。
第十一週  感性檔案─無系統的知識與想像I
第十二週  感性檔案─無系統的知識與想像II
第十三週  感性檔案─無系統的知識與想像III
第十四週  視覺敘事I
第十五週  視覺敘事II
第十六週  分組報告
第十七週  分組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