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3

教學目標:非具象藝術形式與內容的辯證、視覺符號、語言、繪畫性之探討與發展、研討非再現藝術之創作。
課程範圍:進階非具象繪畫創作

作品評分方式:
1.出席狀況
2.課程參與及互動表現作品及展示表現

作業要求:
1.期中評鑑作品
2.期末評鑑作品及創作自述

1.mangred maier, les cours foundmentawx de Ecole des Arts-Décoratifs de Bâle suissé, Dessain et Tolra, 1997
2.Francis Picabia, Stadtiche Kunsthalle Düsseldorf, Kunsthaus Zurich, 1983
3.Ann hindry, ant contemporain, Edition du Chêne, 2001

內容簡介
1.造型基礎之下,探討色彩與平面及空間的多重可能。
2.非再現藝術之研究與發展。
3.支架(Support)、載體/張面(Surface)之探討。
4.基礎界定:非具象、具象創作的相對性。
5.非具象創作之形式與內容的辨證
6.研討非具象及非再現的創作之範疇與發展。
7.當代非具象創作的賞析與研討。

授課方式:
1.講評與討論
2.繪畫創作研討

每週授課進度
單元一:非具象藝術形式與內容的辨證
單元一:草圖研討
單元一:作品討論
繪畫議題、創作報告研討
單元二:非再現藝術之研究與發展
單元二:草圖研討
單元二:作品討論
繪畫議題研討
期中評鑑
單元三:探討色彩與空間之可能性
單元三:草圖研討
單元三:作品討論
繪畫議題、創作報告研討
單元四:支架(Support)、載體/張面(Surface)之探討。
單元四:草圖研討
單元四:作品討論
創作報告
期末評鑑
期末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