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3

教學目標:
1. 對當代影像藝術與思潮的認識。
2. 能從電影與影像作品中進行美學性問題思索。
3. 具有影像相關論述閱讀與討論知能力。

教學大綱:
1. 以台灣新電影為例,討論影像與美學性的內在邏輯問題。
2. 當代思潮中不同影像模式的辯證問題。
3. 影像的政治性。


評量方式:以學生藝術實踐過程與作品討論,課堂表現與參與程度為評量標準
          1.平時表現  20%      2.期中報告  30%       3.期末報告  50%

必讀經典或名著:
1. 賈克.洪席耶(Ranciére Jacques.)/著,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臺北:典藏藝術,2011。
2. 華特.班雅明,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3. 亞瑟.丹托,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2004。
4. 德勒茲(Deleuze, Gilles.)/著,黃建宏/譯,《電影Ⅰ:運動-影像》,臺北:遠流,1983/2003。
5. 德勒茲(Deleuze, Gilles.)/著,黃建宏/譯,《電影Ⅱ:時間影像》,臺北:遠流,1985/2003。

週次         教材單元與進度
課程概論
影像的異類性
電影評析
影像、相似、典型相似
影像終結?
裸視影像
明現影像
蛻現影像
期中考
再談知面與刺點
十一 繪畫視為一種影像
十二 電影評析
十三 感知影像、動情影像
十四 電影評析
十五 晶體影像
十六 造假的力量
十七 思維與電影
十八 期末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