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城市發光體

團塊間力的運動:
城市發光體計

商業全城派遣著佩戴濃縮汁,穿著體面,還繫上粉紅與墨綠相間的領結,時刻微笑的軍隊:「我們就是要給你,給,給,給,給,給。」

城市中身體扛著腦袋,為了各種目的在前進,同時又沒有防護罩的居民:「眼神看著前方,腳在走,嘴在吃,接收器一面讓自我獨立不溝通,一面不斷接受這些像跳針般的濃縮物。」

我想用團塊間的關係,形容兩方之間的力量運動,並單純聚焦在彼此間摩擦中的一種力量。

團塊中的分子流動狀態,以何種內在驅動移動:
城市森林裡,密集度最高,分佈最廣,不斷發光的植物品種,讓趨光性生物,無時間限制可以得到滿足的場所
趨光性生物是什麼?不由自主的想靠近光。慾望的出現已經無法自我察覺"他"在出現,就像不由自主一樣,往便利商店前進
這是什麼光?飢餓滿足,零食滿足,渴滿足,飲料滿足,我要變冷的滿足,送禮物給隔壁縣的弟弟,付出的滿足
任何非常小的慾望都可以以最快速度得到滿足
馬上可以想像到得到的感覺
因長期習慣得到滿足的方式而內化成無思考的習慣

城市發光體在都市中是什麼樣狀態的空間:
1.他是包容力最大的休息接應站
這個包容力以什麼標準定義?
1.消費金額
2.休息時間長短範圍
3.能解決的需求最多元

組成便利商店的大元素:
1.歌詞,節奏
重複,簡化感情後得出的放大關鍵詞,大量放送,如每十分鐘的開關門般,進出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2.報紙
主流媒體資訊的來源
3.繳費
都市裡的各種生存代價
4.食物

特點:
24小時
直覺告訴我不間斷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他違反生理的作息,所以感到不自然
不自然如果可以和都市產生連接,那相對應的自然也就出現
聯想:
插座
不斷供電

以放大鏡聚焦跟任意門轉換進入不同角色來看顧客對服務員在內的所有人或服務員對所有顧客彼此的關係:
以身份關係,利益關係,建構出的短暫交集
我們各自看到什麼?
以一對多
而人生本就是以一對多
只是我們從哪裡看那個一,從哪裡感受那個多

呢喃話語像

嘿,在說話著呢

你好先生
謝謝光臨
你的肉身影像只剩我想到的價值結論

一個人累積越來越多的價值評價而去想像另一個人
從大項鍊,酒菸味,泛黃白襯衫,油漆漬,緩慢步伐,買酒,短暫組構出一人的形像

軍隊的動作:弭平
居民神經:大量接收,重新量化,定義,建構單詞的感受力,漸進中
24小時放著流行音樂的發光體
空氣中的詞彙一直複製情緒印在朗朗上口的節奏裡
門一開一關
每十分鐘進場一次的門鈴聲
喊著"你好,歡迎光臨"
雖是有心臟的人聲
在說著"你"好
但在這樣的連鎖商店訓練的術語之中,這樣的問候,不再是人對人的聯結
每個進來的人聽到這樣的問候,多數能感受到,但卻不會做出回應,或有眼神交織
這是為甚麼?
習慣於這樣的關係的都市人
開始對於很多問候感到冷感
一直在削落很多文字語言的力量
"你好!歡迎光臨"被大量複製
企業化
形象化
從話語累積,塑造團塊樣貌
而不是增加情感
成為龐大的企業組織對待客戶組織
兩陀團塊的相對
沒有針對性,獨特性
我們進去消費,自己也知道我們叫客戶體
他不是在對"我"發出關心
我們可以置之不理
外界越來越不干個體的事情

我最先在意的是,文字怎麼好像變弱了?
哪個地方的文字弱了?
人對字的感受程度弱了
因為這樣的文字被套在企業裡大量複製後,又在都市發光體裡不斷放送
人每日以這種前提接收,而逐漸冷感的過程

眷養

在數百個城市大型軟軟沙發上聽著
節奏中的黑點喃喃著
靜止的肉身吶喊著
我們還能被什麼刺激?
巨大點
強烈點
來吧
慾望在說著
我還想要
神經緊繃的可不可以再快一點
卻又極其黏稠的狀態

流動中的膠質處:
快速流動中的停留處
雖然裡面依然是個流動空間,但充滿著很多停滯的眼神與狀態,這樣的時間有長有短
店員在櫃檯等待著事情找上門
早晨買咖啡的上班族
只為了躲雨或遮陽的阿嬤
坐在飲食區,望著前方的眼神
在這樣的空間裡的等待,看起來特別龐大,特別空蕩
可能光線明亮,可能這裡沒有一個最顯眼的目的。不是餐廳,不是咖啡館,不是公車站而是什麼都有的便利商店
在這麼多交織的需求裡"等待"看起來特獨立
「我們最愛解讀別人了。」卻不好給停滯的他們什麼理由去解釋





便利商店何時,從哪冒出來?
1927年,在美國德州達拉斯成立了販售冰品,牛奶,雞蛋為主的圖騰商店
之後亞洲國家陸續成立了711,依序是日本,台灣,香港,韓國,中國

他出現在台灣時,社會是什麼味道?
1979年,在臺灣成立711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美麗島事件
1980年代的台灣,在這10年間,中國,香港等鄰近地區經濟起飛,臺灣與南韓,香港,新加坡合稱亞洲四小龍
在政治方面,80年代中期戒嚴令的解除,展開了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浪潮

什麼時候開始有24小時營業的商店?
1962年,美國南方公司首次在德州奧斯丁實驗24小時經營
1983年,台灣711開始24小時營業,台灣最早的24小時商店

台灣與他國便利店的差異:
台灣在門市總數上僅次於美國、日本與泰國,但在土地平均分店密度方面,臺灣遙遙領先在美日之前,在人口平均分店密度方面,臺灣則以每4,900人一家分店的平均密度,世界排名第一。
在台灣,從車站、街道、體育場、學校、醫院、百貨公司、國道休息站到公司行號都有711的蹤跡,店面大小差異也很大,台灣711店型變化是全球最多元的。現今台灣有的711也具有可容納汽機車的停車空間。

營業流動方式:
711在許多國家都有展店,因此可以通過國際共同採購或是相互介紹廠商的方式,降低商品採購成本,創造有特色的商品。

訊息傳達器:
新加坡的711作為政府的講華語運動之一,新加坡711與地鐵站一樣會在每日早上上班時期免費提供TODAY和我報這兩種英語及華語的報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