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詩想回自身創作
白底:聽羅先生說詩的腦袋儲存
淡褐色底:昕想創作
詩的本質
精煉
優美
無以名狀
我繪畫的狀態,跟詩的狀態
詩對我來說,它使用的工具是人類長遠紀錄推敲發展的文字。
文字有一本字典,在每人心裡字有了確定的基本的定義,從這些再去重組創作出一個狀態。字,它存在就有一個普世溝通。
而圖使用的是色彩,線條,空白,沒有字典定義這些彎曲是什麼。從這麼多的線條填入一個平面。
詩、圖的其中一個差別對我來說是在選擇填入物時,對填入物從不同系統去認知。
我認識字
認識:向外的
用腦的
要完成一個生產,不需要身體再翻譯一次。
世界已存在編列的單位,我去尋找靠近的單位來使用。
我發現線
發現:向內的
圖是加上身體的,無法切割的,必經的路徑。
身體感?是甚麼?
對我來說,像是腦中思考的跳舞
我會在畫布上跳來跳去
我需要動
我想要動
手的工作
眼睛與畫面的距離
身體的長度
習慣的運動
需要有"體現"這個動作才有留下的可能。這過程使得這活動顯得不可捉摸。
構成一個圖的狀態如何可能
我先分為兩件事
拓展,從自身拓展的領空裡尋覓靠近的單位
要如何有質-有了形式所以有了限制這時質就出來了充分有效使用他的壓力
拓展,從自身拓展的領空裡尋覓靠近的單位
要如何有質-有了形式所以有了限制這時質就出來了充分有效使用他的壓力
限制,撇除形式,身體,媒材後我的限制是甚麼?
我認為這才能有核心上的進展。
先想形式裡的限制是甚麼?身體的限制?媒材?
我常使用的
蠟筆,她是一個突出的狀態,他能使自身成為一個空間,排除他物。非常明確的告訴旁人,我是蠟筆族。他是緊跟著身體運動的。蠟筆族帶有緩慢的天性。他是身體的速度但這速度總無可避免他的天性。
壓克力,能突出能融入。無國籍的旅人。水是他的唇,手,聲。
油畫棒,剩下情感的棒子。他的顏色很複雜,雖紅但非工業紅,對我來說是有機紅。
水彩,很有包容力的空間,他聽,她說,每個人都平等。
炭筆,黑。
黑先生,你是誰?我吞噬任何其他物種。我喜歡建立架構,只要我長出來,我容易掌握局面。我腳步聲大,要怎麼控制我的聲音?是我存在的課題。
大聲的步伐卻傳遞溫柔的性格,靠著"溫柔"的動作。
大聲的步伐不管多小心翼翼的行走,每一步都將受到矚目。
炭,我主觀的執念就是他純,質。
她是我的原生。
非常強烈的身體感。
感,不只體現速度。他有身體的情緒。按,壓,碾碎,掌。
他最能在平面空間上直接反應出身體。
他好柔軟。
他是人味,我滲入最多的媒介。我的融入流動了此媒介的主體性。
紙,承載堆積侵入的載體。比較快能達到完整的填滿度。
我特別喜歡沒有反光的紙沒有什麼太大的顆粒,連手的油質他都能混和顏料留在上面。
畫布,已經有了一層可見白底,總想填滿才完整。
他與紙的白底不同在於,紙的白很寬廣,像白宇宙,布的白像是一個有牆的空間,雖然很大,但我總想放點東西。
畫布要花較大的力氣才能使我所附加的東西的質量顯現,我想是因為本身畫布就有一個較大的質量。
他與紙的白底不同在於,紙的白很寬廣,像白宇宙,布的白像是一個有牆的空間,雖然很大,但我總想放點東西。
畫布要花較大的力氣才能使我所附加的東西的質量顯現,我想是因為本身畫布就有一個較大的質量。
錄像
我有天在吃素食的五穀飯覺得慢慢的咬的時候,整個我的注意力都跑到這些細細微微非常豐富的味道上,或者走路時等等,這樣的感覺聚集、聚焦使那個感受拉長豐富聚集成一個狀態,這樣的感覺跟製作影片時把現實的東西平面化那個框框所觀看的東西的聚集感覺很像,也是把某種狀態聚焦關注。除了我談時間或著規律那些影像所傳達的語言我還想談關於影像的旁觀者,或著製作影像的行為怎麼跟現實連接的?這樣的現實感受跟平面化的過程之間我覺得我好像找到橋樑覺得很有趣。
我拍完後,輸入電腦倒著放使人們倒著走,使他放慢,或等等,這些是我操控的。
我有天在吃素食的五穀飯覺得慢慢的咬的時候,整個我的注意力都跑到這些細細微微非常豐富的味道上,或者走路時等等,這樣的感覺聚集、聚焦使那個感受拉長豐富聚集成一個狀態,這樣的感覺跟製作影片時把現實的東西平面化那個框框所觀看的東西的聚集感覺很像,也是把某種狀態聚焦關注。除了我談時間或著規律那些影像所傳達的語言我還想談關於影像的旁觀者,或著製作影像的行為怎麼跟現實連接的?這樣的現實感受跟平面化的過程之間我覺得我好像找到橋樑覺得很有趣。
我拍完後,輸入電腦倒著放使人們倒著走,使他放慢,或等等,這些是我操控的。
我想要聚焦什麼?觀察什麼?
我輸入我的聲音,以我這個旁觀著去關注這些細微,這些在影像框框裡的察覺,與我在現場看到的是不同的。
影像框框能有某種狀態,它能轉換,聚焦。
在現實環境裡,我的所有感官是全面的,包括呼吸,張嘴,律動,觀看,我的思想,直覺,隨時在漂移,當她慢下來時會聚集,那其中一種感官裡的所有細節放大又變慢了,好多不同的小東西組合而成的那樣感受變長了。這樣的狀態跟把現實聚集於平面的影像而得到的畫面狀態雖然結果呈現的那細微狀態容合的東西可能不同。但這種放慢的原理非常相像。這個慢、聚集似乎能成為現實與平面的橋樑。
影像,安排的佈局潛入在一個壓縮的平面,再怎麼狂暴喧囂,總有一股靜觀力量。
撇開這些,限制還有需要存在嗎?
我該怎麼定義那些流動的傳達?
空間說:我看著你,我聽著,我坐著,我不急。你做了什麼,我們都將融合,你在看我的同時,也等於分享了你自己。
空間怎麼形成?
空間怎麼形成?
展場是甚麼樣的空間?
展場稱為展場代表主體在展示品
但現實中台灣的空間總是那麼一致
牆上 地板 戶外
有沒有新的看法
只處理空間,要怎麼看他,平常我怎麼看待一根黃瓜,一個椅子,一種顏色是否會有主觀的投射?為何在看空間時,總是複雜些?因為空間是我可以進入的?我在理解他時,它將是一個動態的主體。
展場稱為展場代表主體在展示品
但現實中台灣的空間總是那麼一致
牆上 地板 戶外
有沒有新的看法
只處理空間,要怎麼看他,平常我怎麼看待一根黃瓜,一個椅子,一種顏色是否會有主觀的投射?為何在看空間時,總是複雜些?因為空間是我可以進入的?我在理解他時,它將是一個動態的主體。
空間的情緒?
我走到一個四面白牆的方形體
會先感受到什麼?
我會意識到我是在裡面的動體
我主動去發現牆與牆的連線
我動了他們才有變化的可能
她跟雕塑的差別?
空間的概念像是一個狀態
雕塑是一物質
我走到一個四面白牆的方形體
會先感受到什麼?
我會意識到我是在裡面的動體
我主動去發現牆與牆的連線
我動了他們才有變化的可能
她跟雕塑的差別?
空間的概念像是一個狀態
雕塑是一物質
工作場所是甚麼樣的空間?
這不太重要
這不太重要
環境的節奏
詩發展到後來,人跑出來了!風格,個性,專業。
人?我?風格?
風格我不重視
他就是必然的產生吧
我沒什麼好談的
但這中間會想到慣性
風格跟慣性的差別
風格可比擬成一種味道
而慣性像是一個動作
但動作是不是堆積成風格
風格怎麼形成?
古典人類-------現代人類
(工業革命)大量生產,特殊感官被大量刺激,被鈍化。
我是活在哪?以前同樣東西不能激起同樣強度>更有效的形式去表達
我對我所存活的世界的認知是什麼?
意象->文字或語言喚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官能上的記憶、經驗。
官能後面又有一點含義。
詩是非常依賴讀者的文學形式
(儀式化的功具)(外交、交際的場合)
學會詩,圈內人的親密。
圈內人,直觀的同感。
詩與讀者之間的親密、期待。
我與觀者的關係是甚麼?
我預設的觀者是誰?
繪畫,我始終為了我自己,我畫我想看見的,不為什麼,只為使之顯現。
做得每件事都有預設的讀者。
自己也是一種讀者
自己也是一種讀者
越是粗糙原始的工具,越需要複雜的內心。
文字是一個符號。
它傳到人裡面,人自己會"翻譯"(讀者)。翻譯->參與創作<->主觀
字義的溝通一定要包含讀者想像力。
文字跟現狀之間有著最大的縫隙要讀者去填滿。
影像->排他性
詩對讀者特殊的依賴
怎麼把讀者(同化為)詩的讀者->同一個節奏。
以更接近我內心的節奏感來讀懂我的作品。
節奏感
艱澀的
緩慢的
阻礙的
斷句的
現代,不要求深硬的押韻,能選擇的太多。
太容易的押運->像是打油詩->太容易就不要了。
盡量讓讀者朝著我想要的節奏感。
突破文字的限制。
創造溝通最大的可能。
文字本身只是文字
人讓文字有了「」
為什麼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只為了好一點?
人類的溝通有很多的狀態。
我們渴望深沉的溝通。
內心裡頭有很多想講->外頭,尋找字->發聲
又或,從外面得知了一些字的意義,發現原來自己的某些處境是這樣子
文字->定型化
開始抽象化、概念化
尋找更精確傳達感覺
本質
清楚治理不清楚->有清楚作後盾,不清楚才能可長可遠
如何更清楚?我的直觀是甚麼?
一種感應。
當我遇到綠,“他是女人"非常快速的想像。
執念。
我追求的是甚麼?
意識、情感、主觀
現代主義的基因->現代詩
19世紀(50年代)-20世紀(現代)
身為創作者最早感受到時代->尋求未來
現代詩四項要素
1實驗、原創的精神->創作力
2象徵->不是在講一般人的象徵(紅->危險),繼象徵主義的象徵->用一件事情的描寫->意涵
3潛意識、意識流->腦,跳來跳去
4基因->人的存在先於本質?(使命自己找)。人的本質先於存在?(使命已存在)。
自己的意識領域
像一個大圓,中心是清楚的事情,比方1+1=2...在來第二圍,上個月...的事情,第三圍,對此事情的態度...
我們會用模糊的字眼定型那些不清楚的,或把它擱在那邊。
->盡可能越來越清楚->了解自己(中心就越來越大)。
有些東西就是不能很清楚的寫出來。
用別人的字眼,消磨了自己的字眼->跟自己的狀態還是有一點不ㄧ樣(將就)。
除非拒絕別人的字眼。
怎麼破除自己的慣性
慣性->舒服、簡單化、(是人的一種本質),只有在創作時會不舒服。
創作:自己跟自己生活的機會。
這個跟我長的一樣的人在做什麼?
跳出來想自己。
多一個反省的機會。
擁有最多的機會破除慣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