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8




臺北市給我的感覺,密密的,亂亂的,小小的好多不規則的組成物,不管是窗戶,街頭,住宅的磚頭,牆角,各個東西,每個小物件彼此之間都以一種沒經過思考,以便利性,或功能性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我的家在大安區,所以我從大安區我所觀看到的地面開始我的觀察。
地面是一個好多小範圍的拼布,每個小範圍的面積都不大,一直都有一種縫縫補補的感覺。
  
一條街的騎樓裡的地磚,幾乎沒有一條是整條一樣的,常常是一間商店外面一種款式。自我主的設計,很少有整的概念,各自本。
或者有地方壞了,就直接換一個嚴重色差的地磚,這樣的態度,很不完整,也感受到一種滿不要求美感的做法。
  
關於顏色,灰,橘,米黃,鐵灰,墨綠,金線,仿石頭般的小圓點,基本上這些顏色為主流,從高處一眼望下,就差不多由這些顏色組成這些地面。
形狀呢?很多都是正方形,比較傳統的,都選用較小的正方,或是小型的長條狀地磚,一些新蓋的大樓前面會使用一些較大的地磚,有時會多了一些花紋。但我覺得如此混亂的原因是幾乎每個新蓋的大樓,住屋,他們都只把那棟樓本身前面的地磚換成跟那棟大樓的風格一樣的地磚,所以長長才走十步,馬上就會踩到風格迥異的地磚。

這是從我家成功國宅,開始往外,以步行的方式走了馬路,騎樓,小巷子,一直到忠孝復興站以內的範圍,所拍的地面。
聚焦在地磚的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