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1


我在紐約看到什麼?

回想我從3/26從台灣上飛機的那天,到現在6/18,快要3個月。 
還剩一個多月。




從我住的地方開始


皇后區的法拉盛又叫做小台北,聽師姑說,她剛來時這裡什麼都沒有,是一個很荒涼的地方。陸陸續續,好多來自台灣的人,不斷來到美國,大家共同在這個地方打拼,漸漸地,這裡發達起來,變成紐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地方。
現在的法拉盛,不像從前,越來越多的大陸人,湧進來。台北感覺,越來越遠。
現在的這裡,龍蛇雜處,印度人,中國人,香港人,韓國人,馬來人,台灣人,非常複雜,也很混亂。中國人感覺還是最多的。道路很髒很臭,每天的人
潮從早到晚,從不停歇。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亞州餐廳,韓國館,馬來河粉,台式故鄉菜,福建菜,四川火鍋,日本壽司,印度料理,港式燒賣。
經過的花店,賣豆漿的,燒餅,玉米的,那些東西,跟真正在中國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他長得很奇怪,就像新品種,但他還是那樣東西,就像這裡的不知第幾代一樣。留著亞義民族的血液,融合,轉變,適應成這裡的生活。


新世紀商場,裡面的衣服,商店,館子,像早期的大陸或台灣,完全不是現在新穎的上海流行的指標,或着像台北市這樣大都市的感覺,裡面的東西,可以說是俗氣。路邊的商店,賣菜的市場,那些店員們,結帳的幾乎都是女性,他們閒聊着,戴著手套迅速地收着物品,每天每天,跟中國上億人口的那種感覺很像,都是大批大批的勞動着,迅速利落的機械式動作。切魚的生鮮區,就是男性,一樣利落機械式的每天重復一樣的動作。
這樣的工錢,可以支付自己的房租,大概一間房間,跟伙食以及生活費是沒問題的。


在這樣的地方的中國人,以世俗眼光的素質標準來看落差很大。有些年輕的ABC,在曼哈頓唸書,感覺知道很多現代潮流的觀念。有些則是一群老人,每每看到他們在公園圍成一圈的下棋,聊天。他們似乎跟所謂的世界大都市紐約很遠。在這離家鄉遠遠的地方,慢慢的還是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這附近的公園,我每天慢跑的地方。有中國人一群的打太極,踢毽子,打羽毛球。穿著整套的運動健身衣的黑人,西班牙人,中國人,白人在慢跑。
從運動方式,來感受他們的美式商品的進入。或著不只是美式,世界品牌慢慢接近年輕或着剛跟這些東西接軌的各種人們。




我的第一個落腳處
師姑在台灣是一位護士,台灣人。
在台灣生活很好,有錢。原本她和師伯,兩個人都在曼哈頓上班,後來漸漸的才開始經營補習班,到現在買了房子在補習班隔壁。過著他們認為很好的生活。
她也是紐約慈濟分會的素食推廣部的推廣者,跟師伯兩個人在慈濟都擔任很重要的職務


他們一家是住在離法拉盛比較裡面的地方,叫做新鮮草原。這裡很美,很整齊,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花園,車子,治安良好。
家裡的擺設,很整齊,很漂亮,有一點點台灣人的感覺,基本上還是很美式。廚房,花園,車子,工作,什麼都不缺。在一般人的眼裡,日子過得挺舒適。


從法拉盛的主街一直進去一直進去,越來越高級,住戶越來越有生活品質。
在地鐵附近的,通常是沒車子的一些勞工階級或是一些所謂複雜的族群,等到越來越有錢就會想要往裡面搬。


我常坐的17號公車,就是一路從法拉盛地鐵主街開往新鮮草原,一路從好擁擠的髒亂街道,到美麗的花園住宅區。


他們有一對女兒跟兒子,他們是受到標準美式教育長大的。

女兒在銀行上班,薪水普通,喜歡party,英文說的就跟老美一樣,非常寵愛家裡的狗,喜歡做甜點,胖胖的,穿著不保守。師姑眼裡的獨立,會做菜,會摺衣服,自己賺錢,把自己打理得就跟師姑期望的一樣,師姑引以為傲的女孩。
她做菜的方式,跟師姑很不ㄧ樣,完全的美國食材,雞,牛,豬,胡蘿菠,香料,香菇等等的烘調方式,都是完全的美國風格。

這個兒子呢,在曼哈頓領着很高很高的薪水,喜歡打高爾夫球,一段時間為了身材只吃水煮雞肉,想要跟外國女生交往,不想要跟台灣人,因為覺得已經不太一樣了。他似乎已經是個美國人,只是長的亞洲面孔。

師姑說等到他們退休,都要回台灣,兒女就在美國,他們夫妻還是台灣人,這畢竟不是自己的家。




思:
1.    以國家來界定人是什麼呢?
2.    關於外在,內在,血液,習慣?
3.    人跟他國家的關係?
4.    虛,實?





我有一些親戚,都住在美國。他們共同的爸爸在台灣是開一間很大很大的公司,家裡非常有錢。而這些第二代,在美國經營各自的事業,也都有聲有色。加起來每個都有上億吧!
我的阿姨其中一位是住在長島,她老公數學很強,在長島經營一家補習班,非常的火紅。
但他們剛來美國時,也是經過很長的奮鬥,擺過路邊攤,去過餐館打工,什麼都做過,現在這樣的生活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


我很好奇,以為美國的考試制度不像台灣那麼病態,阿姨說這的數學是沒像台灣,這麼難,但要擠進好學校還是有難度的,我問來補習的人都是哪國阿,阿姨說還是都是亞州國家,白人基本上很少補習的。這些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就算普通,也要補到可以進去。
這樣的想法,我覺得抹煞掉好多的個人特質,是個可怕的感覺。


阿姨有個女兒,喜歡畫畫,不太會說中文,家裡的環境,能讓她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工作什麼的似乎也滿容易。
這位阿姨,以後她也不會很想回台灣,女兒也都習慣美國了,阿姨的朋友們也都在美國,台灣那些朋友很久沒聯絡,可能也都有代溝了。


另一個阿姨的兒子,我見過幾次,在念牙醫,以後似乎也在美國發展。


這些台灣來的人們,都想要跟大陸劃清界限。大陸有些素質還是低落。




美好的相遇,
我的室友四川媽,她有著一雙美麗的眼睛,白白的皮膚,黑黑的頭髮,很有中國的味道,年紀中年。聲音很好聽,來美國唸書,就住下來了。本來在中國當教授教英文,也有想過在這當老師,現在在中國城的律師樓當翻譯。本來住在紐澤西州,覺得那還是有點無聊,搬來紐約。一個人,有一個中東男友,還有一個兒子叫做凱文,凱文說他長大要當工程師,或是生物學家,研究關於細胞環境等等。他說他比較喜歡美國,因為他看不懂中文,也不會寫,他五歲就從四川來這裡了。

四川媽的生活哲學,就算沒有很有錢,但生活還是要在有限的空間中找到舒適跟情調。川媽喜歡花,家裡擺著各式各樣的花花草草,想要有個花園,退休後開個花店,照顧這些花花草草。川媽喜歡穿連身裙,有著各式各樣的連身裙,對衣服材質撩落指掌,一年一度的名牌特賣,絕對會去光顧一下。擦紅紅的指甲油。喜歡煮點東西,抽屜裡,有各式各樣的調理包,麻婆豆腐,水煮魚….好多好多。還有辣椒,花椒,麻油,各種椒油。
川媽說,她喜歡美國人的交友感覺,每個人感覺都很獨立。在中國,常常有很多的交際應酬,下班大家都喜歡黏在一起,去吃飯,去玩阿,幹嘛幹嘛的,活動很多。這裡大家都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當然也有交際,但是很有自己的個人空間和時間。
川媽對於家鄉四川,覺得偶爾去旅遊游是不錯的,但她還是想要住在美國,比較喜歡這裡。


每週一到週五,川媽固定得去上班,要做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週六也常會去加班,其實不去也可以,但時數越多,錢也就越多。


一早七點多,川媽就開始她的一天,在廚房煮早餐給兒子,通常都是下麵條,加辣油,煎顆蛋,或着昨天剩的飯菜煮成一個雜燴炒飯。然後配一杯牛奶。叫兒子起床。川媽通常不一起吃,專煮給兒子的。然後開始準備準備就出門了。而他的兒子凱文,這時也起來吃早點,吃完,背着書包上學去。川媽講着叮嚀,凱文喊著我出門了,每天每天。


下午五點多,凱文放學回家,在餐桌上寫著作業,偶爾看看電視,玩玩手機,煮水,蒸飯。
川媽六點多到家,開始煮晚餐,大大的炒鍋,炒青菜。煮魚,炒牛肉,三文魚………


( 打著打著,就哭了。其實來這裡也沒有很長,到目前也就快三個月,川媽就像我的媽媽,朋友,家人,在這裡給了我好多好多的溫暖。不知道什麼緣分讓我認識她。沒有隔閡的分享很多事情。還有凱文,常常聊的不知道在講什麼,但他叫我Jennifer時,總是這麼親切,我說我會提前八月走,他還很震驚地問為什麼?為什麼?
我真的好感恩我的所有,不管在哪兒我遇到的愛。)


每次在旁邊我都聞得好香好香,我好喜歡看川媽炒菜。我通常都比他們早吃完我的味噌鮭魚番茄四季豆豆腐湯,永遠日復一日的晚餐,我們都覺得很好笑,甚至是非常佩服!她們母子倆偶爾開著CNN新聞,然後坐在餐桌上吃飯聊天,凱文很愛笑,笑到太瘋狂,還會被罵。他們已經不太會看中文的電視了,基本上都看看電影,新聞,卡通。我有時會加入他們,有時我在房間,有時我很晚回家。
彼此的距離,很適當,很舒服,也很開心。


到了假日,凱文會去上繪畫才藝班。
也是我洗衣服的日子,川媽基本上兩週洗一次。我們家的位址,算是離法拉盛主街步行10分鐘的地方,還不會太吵,也沒像新鮮草原那麼漂亮。
家裡的前面,就是洗衣店,店前是一個大型停車場,大家提著大包小包的衣服,有人開車,有人走路來到這間滿大的洗衣店洗衣,烘衣。洗衣店外有著好幾張塑膠椅子,大家坐在那,抽煙的抽煙,聊天的聊天,玩ipodipod。太陽撒在人們身上,或晚上月亮掛在那兒,人們在這隨著自身,不管如何,各自解答面對的生活著。


洗衣店旁是一間很大的中國超市,叫做金城發。基本上是我跟川媽一家的食物來源。裡頭的商品應有盡有,主要還是亞州為主。因為這裡的亞義民族種類很多,所以光ㄧ瓶調料,就有分馬來,印度,中國,台灣,香港,韓國,非常多元的亞州食品。來這裡購物的人,也都是各式各樣的亞州人居多。從這裡發現了好多的食物習慣,跟互相融合並列的感覺。
迅速,還是中國超商最大的特點。這些勞工不管男女,在中國的企業裡,總是比美式超市還要勞動的迅速,但環境始終是最髒的跟凌亂的。


這附近也有一些美國人開的超市,一進去是很不一樣的氛圍。乾淨,勞動人員也有種悠閒的態度。而這些勞動人員,幾乎都不是白人,大概是西班牙等等的民族。賣的商品也都以美洲為主,很多種不同的麥片,起士,麵包,青椒等椒類也都比中國超市的漂亮。但生鮮食品,就沒中國超市來得多。牛排醬,蕃茄醬,各種沙拉醬,糖漿,都是很西式的,熟食區也是。


整體來說,川媽的生活,還是很中國的。雖然也有點點美式的態度或着感覺,但骨子裡還是濃濃的中國習慣。




關於阿姨上班的律師樓,這是一間幫忙中國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得到綠卡的律師樓。
在中國城有很多很多間,專門辦這些移民的案子,而阿姨待的這間是名氣最大的。
這些移民大多是從福建過來,福建現在都快要是空城了。他們本來在福建幾乎都是農民,或着有些人本身有一些技藝。每人大概七萬美金給當地蛇頭,蛇頭在想盡辦法,把他們從各地轉機,有人甚至不知去了多少國家再轉到美國,這樣非法入境。入境之後,幸運地直接被抓,在監獄就申請被中國政治迫害,所以要尋求闢護,就被接受了,連律師樓都不用,省下一筆。打一場官司費贏了的話是一萬美金。輸了的話被遣送,蛇頭會把七萬美金退給你。


美國每年給移民有一定的名額,因為美國還是缺乏人的。有些州根本就沒有人。但其實那些州因為沒有工作機會,所以大家還是都往大都市擠,他們租小小的房間,去餐館爭取那些餐廳的工資,在這努力的賺錢。


這些律師樓幫他們打官司,其實法官也都知道這些人說的都是假的,什麼被中國政治迫害,一胎化讓他們不能有小孩等種種的理由。其實都只是想要有綠卡,法官就看哪人態度誠懇,故事說得很流暢,就給他過了。街上看到的有些法輪功,也只是站站,拍張照片,做做樣子。
如果法官非常公正,那這整個體系,法官的工作,律師樓的營業都沒了。所以大家就這樣一直持續下去。



川媽是二房東,真正的房子主人是住在一樓的福建人,他是做裝修的,講話有嚴重的口吃。他們一家住在環境比較不好的一樓,把二樓租給別人。川媽說,福建人很可以吃苦的,他靠著作裝修,也買了兩棟房子,就這樣努力賺錢,存錢。


川媽跟福建人房東各自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跟態度。


川媽說他們來這還是比在福建生活好的,他們本來可能無法有錢做這些事情,所以他們一批一批地來。這裡好多福建餐廳。


我想法拉盛雖然在紐約,但整個觀感,不是這麼的上海都市,卻是很早期的感覺,講話方式等等,跟這些人的來源很有關係。


川媽的這間專門是辦中國人,其他西班牙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律師樓。





七號地鐵路口在法拉盛主要的街道上,這條線,一路通到曼哈頓,有人說是一條東方快車,把這的人運到大城市裡工作。




曼哈頓分上城,中城,下城。住在上城的人們,很有錢,過著高品質的奢華生活。
不管物價,有機超市,滿街的名牌,都比其他地方貴的非常多。而這些外來移民,為了工作機會,都聚集在下城。然後再到上城做一些服務業,服務這些住在上城的人們。


曼哈頓的熟食快餐店,有機超市,鞋店,衣服店,路邊賣熱狗的人,發傳單的人,打掃的人,騎腳踏車送人的人。這些勞力工作,幾乎都不是白人,全是些外來移民。


那些在街上西裝筆挺的白人,我無從得知他們是在做什麼,我幾乎接觸不到他們。只看到他們在這些高級的街區,快速地行走。拿著咖啡,穿著皮鞋。而女人們,有的好瘦好瘦,只吃沙拉,喝咖啡,身上那些肌肉,是要很努力維持才有辦法變成那樣的。能花這麼多精力時間,雕刻自己的身材,起碼生活無餘。


有些有錢人,有車,他們會選擇住在比較遠的地方,那裡有私人海灘,假日就在自家庭院,BBQ。很享受的美國生活,要真正進入他們的世界才有辦法感受。


曼哈頓的藝廊,好商業化,那些東西,我看不到什麼深刻其實。




紐約的下面右邊布魯克林,這個地方我看到好多的年輕人。L地鐵就是開往布魯克林的車,從上車就能感受到一些獨自性格的感覺,似乎有自己的特質,有點鮮明,襪子,古著,眼鏡,包包,那裡的酒吧,餐廳,超市賣的東西,有種特別素食者,就是有種特別的感覺。


不同地區的各種風格,流動,經過地鐵,大家各自回家,出門,回家,出門。這實在很有趣。






:
1.錢的價值?價值?
2.人的流,居住,停留?
3.(我拍的臉,他們背後有著多大的生活,以及時間在這張臉上,眼神裡)










白人的搭訕,是個高高帥帥,外表體面的26歲,住在曼哈頓的人,也在曼哈頓工作。從聊天的過程中,因為他一直誤會我說的話,雞同鴨講中得知他對於兩人的發展要慢慢認識,出去,等等。最後他終於聽懂時,得知自己沒有希望,他說抱歉他超過了,親了我手一下,說是American Style.瀟灑的離開。


有天跟黑人樂手碰面,回家的隔天就哭了,因為實在是太超過,想起來覺得自己被侵犯了的不舒服,一場噩夢的感覺。我還是太不會處理這樣的人,跟如此現實的狀況,可能我還是不太懂如此成人的玩咖思想。
但他講的東西,還是記錄一下,他說紐約就是一個什麼都要自己去爭取的地方,一個男人要表達他的力量,或著追求。我想這些有一大部分都是為了想跟我發生性的屁話。但他直接了當的態度,跟動作。讓我對性原來有人是這麼的隨便有了很深的感受。還有為達目的種種計策,口落懸河的那份可怕,我沒這麼真實的體驗過。


不是這樣獸性的一個人,對我來說,性這裡頭一定要有愛。
這次過後,我不敢再輕易地相信任何陌生的人。


跟他講話的過程中,他說他覺得大家都在看他。我完全沒這感覺,旁邊很多白人走來走去,我們是約在曼哈頓。我想他會不會是自卑還怎樣,有這樣的想法,他來自哈林區。


還有一個地鐵搭訕的黑人,也來自哈林區。我不曾去過那裡,大家把那形容的非常危險,感覺隨時會被槍擊。但對於這些人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地方,他們根本不覺得怎樣。


還有很多一些雜七雜八的搭訕。這樣跟一個女生講話的方式,不知道是紐約人是很勇敢,還是他們就是這麼輕易地上前去認識陌生人。我一個亞洲女生在他們的眼裡是什麼?







在紐約吃東西,餐館的費用是高得嚇人的。這裡的工資高,所以菜單上隨便點個東西,都好貴,坐在裡面用餐還要付小費。省錢的人們幾乎都是自己煮。


曼哈頓有很多熟食店,裡面有分了幾區,沙拉區,透明玻璃裡,有著各種生菜,雞肉,起士。跟他說完自己要的配料後,就去秤重,通常都是西班牙人,黑人在當櫃台人員。另一區是三明治,比薩區。然後冰箱櫃,總是擺著一些水果,一盒一盒。還有優格麥片。櫃台基本上都會有蘋果跟香蕉。有些比較大的熟食店,會有一個自助式的吧台,裡面有中國的糖醋雞,肉排,魚排,蔬菜,沙拉吧,我常看到亞洲廚師,端出一盤一盤的菜。規模更大的,還會有壽司區。


也有很便宜的一元比薩店,跟路邊的小攤販,專賣墨西哥食物,每次經過,都有濃濃的煙竄出來,但煙歸煙,食物的味道非常的香,是這人人稱讚的小吃。


很多的星巴克,麥當勞,基本上是借廁所的好地方。


紐約有很多二手衣物專賣店,裡面的東西,很多樣,有鞋子,cd,杯子,盤子,傢俱,應有盡有。逛過很多次,分類也都很清楚,這方面做得很好。也有很多人去購買,感覺東西就這樣傳阿傳,一直使用下去。



這裡的馬路都滿寬敞的,路人都沒有很守紅綠燈,但車子通常是滿會讓行人的,尤其是外國人。在我住的這區,很多的轎車,也滿多休旅車的。在紐約我幾乎沒看過機車,除了偶爾看到的野狼機車外,大家都是開車。但滿多人騎腳踏車的。
這裡的人,普遍都滿有運動健身的習慣,曼哈頓的街頭,時常看到全套運動衣的慢跑者,跟裝備齊全的腳踏車騎士。






思:
這些不同的血液,在這裡。國,地,樹木,天空,距離,海,話語


家是什麼呢?
我對家的形容,熟悉,習慣,路線,生活的重心,歸屬,牽絆,
人的出生地就是家嗎?人被國籍區分成好多不同的身份。甚至也不是靠血統。
人出生後,有了‘身份’,政府會登記你這個人,管制你的流動,很多的文件,證明你的存在。

法律?移動的權利?
血統,面孔,特徵。
地點,時間,區域。
習慣,生活,時間。


整個台灣我沒有都熟悉,我聚焦在我生活的那個區域,如果不管距離,那遠遠的海的話,只關心聚焦的場域,那麼我在遠遠的他方生活的感覺挺模糊的,如果人事物先不討論的話,根本不知道那個真實數字的距離是什麼?


我的家,一走出門的一草一樹,每天的路線,多麼長的一段記憶,才有的熟悉感,我不斷不斷地在熟悉我的不同階段。一個地方,時間讓我越來越靠近,人也是。


距離







時代廣場,這裡基本上是衝刺著無數遊客的地方,每天每天,世界各地的人,都想來這國際大都市看看,好商業的地方,感覺空氣裡都彌漫着一股錢的氣息,大企業,迪士尼,那些可愛的玩偶,麥當勞,各種世界品牌,街頭好多黑人拿著看板,說服遊客去看脫口秀。去過一次,因為每每經過都遇到人一直說,黑~有show show基於好奇,我問他”這是什麼阿“他馬上說我帶你去!於是我就跟著這位黑人一直走一直走,閒聊中到了現場。我經過一個白白的空間,再看到一個吧台,就到一個昏暗的小型空間。有個小小的台子,台子旁擺了很多很多椅子,大家都坐在下面,得點個飲料。看著很多胖胖的白人,手中喝著好甜的飲品,在配爆米花。感覺就像顆番薯。表演開始了,是好多黑人輪番上陣,講笑話,逗得大家笑得很開心。這有好多這種類型的表演。
街頭有非常多的藝人表演,有蜘蛛人,自由女神,米奇,還有裸體只穿內褲的老伯,雖然很壯,但他好老。好多興奮的人們,跟他們照相。記得有次晚上在地鐵看到米奇下班,原來裡面是個中年男子。



百老匯,感覺不知道上演過多少次了,去看了兩部。
一部是歌劇魅影,整個戲院的感覺很老舊,從小小的窗口,問老老的售票員票價跟位置,他似乎在那上班上了很久,看過無數世界各地的遊客來這看歌劇吧。他的態度挺怠慢的。
我選擇坐在很前面的位子。因為上網查,網友說這個位子是最好的,最能體驗燈從上面掉下來的感覺。於是我滿心期待的等著那盞燈掉下來,結果他掉的好慢好慢。整部看完,沒有什麼太驚艷的感覺,我覺得電影還比較好看。
另一部是芝加哥,我一直在注意女人,男人,的線條。覺得身體真好看,其中一位主角,利落的金色短髮,很瘦,年紀看起來滿大的,但她整個豐韻,就是一位女人的性感。扭腰,甩髮。慢慢移動,高跟鞋,網襪,卷卷的頭髮,很貼身的衣服。在地上慢慢抬腿,跟男人若即若離,鼻子,眼睛,嘴唇,呼吸吐在這麼近的距離。樓梯爬上爬下,眼神,想要的力量。





學校

我去過紐約慈濟分會上英文課,慈濟分會的位址,是為在法拉盛附近。整個建築物的大小,跟台北的規模比起來,小得多。裡面的擺飾,大致上跟台灣的感覺差不多。這的英文班,是政府開設給外來移民,上英文的地方,是免費的。很多爺爺奶奶,或着中年,年輕人比較少,在這從基本的英文念起。我考了試,這裡對我來說太簡單,於是我被分配到一間小學上課。
是一個老老的白人女老師,同學們來自韓國的老爺爺奶奶,中國的阿姨太太,一些中年男子,跳舞的西班牙人,大家準時地拿著影印的課本,來上課。上課的方式,很輕鬆。課程的規劃,沒有說很緊湊,但認真學是會有收獲的。有的同學會帶點心茶水,請大家吃。是一個很和樂的氣氛。



繪畫學院

這間學校我是從書上得知的,位在曼哈頓的上城,一棟老老的建築,門小小的。一進去門口坐著有警衛,右手邊是辦公室,幾個窗口,我問了問課程,選了三堂,總之其中兩個要面試,通過了。
開始上課,這裡的同學,來自個個地方,年齡也都落差很大,有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老年人很多,中年也不少,年輕人整體而言,算是少數。
一位年輕時是哥倫比雅大學的舞蹈社社員,她說他現在想來畫圖,年輕時跳舞,她的圖,充滿律動,看得出來他享受在其中。有個歐洲人,他來這間學校十年了,他是演員,戲劇的。因為沒有工作室,所以就把這當他的工作室。他告訴我,曾經艾未未,就坐在我現在畫圖的地方畫畫。
有個老奶奶很認真地畫人體模特,認真的和老師討論畫面。
這三個老教授,都是美國繪畫有出頭的人,他們都成名,然後在這教書。他們覺得我的圖很好,很有力量,繼續,要不然就是一些畫面上的建議。或着材料有哪些功能。

我對這裡,沒有多大的興趣,不管空間或同學。


另一間還沒去上,但聽過他的迎新,滿多年輕人,似乎比較新穎。有自己的圖書室,雕刻教室,繪畫教室。裡面像迷宮一樣。










看醫生,在小小的公寓一樓,外頭掛著一個招牌。裡面小小的,感覺很簡陋,看診前問很多問題,有無酗酒,吸毒,性行為,藥物過敏…..等到醫生來,還是要在確認一次有沒有做過愛。我心想這問題有這麼重要嗎?看完診,拿了藥單,得自己去藥店裡拿藥,好貴,光看醫生家拿藥叫要幾千塊台幣,要是沒有保險,真的很可怕。


有次回家,走著走著,旁邊一起行走的人,忽然告訴我,前面的地上是不是有一個人,我嚇一跳,走近看,真的是一位婆婆倒在地上。
大家急忙的叫救護車,婆婆是韓國人,她開始吐,鼻子流出東西,最後甚至失禁了,救護車都還沒來,大陸大哥拿起電話,霹靂啪拉的跟醫院的人大聲暍斥,人都要死了,真牛逼!最後救護車終於到了,倆個專業醫護人員把婆婆帶走。












我看到的人

比較粗淺的形容,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

黑人,他們的眼睛,很有靈,講話的方式,很快,很大聲,感覺直接。笑得很大聲。圓圓的額頭,圓圓非常有神的眼睛,頭髮很多爆炸頭,或是像毛毛蟲很多條粗粗的,或是綁成一顆好圓好圓的一球,在正上方。還有貼到不行的小小球毛後面再一粒小東東。肥厚的嘴唇,尖有線條的下顎,誇張的耳環,頭飾,身體的線條非常明顯,不管是胖是瘦。手指頭或掌心,比較白。
在公園前,常常會有很多很多的黑人,在租腳踏車,或着準備載客人,說服遊客,坐上他們的車環公園。有些則是發傳單的,還有清垃圾桶的。
還有在地鐵表演舞蹈的幾乎都是黑人,他們非常結實的身體,在地鐵裡盪來盪去,自己帶著音響,一走進車廂,大聲地喊,is show time!他們很熟練,開始自己的技巧,不管旁邊的人是漠視,欣賞,厭惡,他們自顧自的演出。有的一整群不是在車廂,是在外頭或在路上,他們感覺有很多不同的團體,這在他們的圈圈裡,挺盛行的吧。

大概是西班牙人,矮矮的,很多頭髮都抹油,眼神迷濛,睫毛很長,鼻子堅挺,臉有種莫名的雕像感。常看到地鐵裡,三五個,褲子都是油漆的西班牙中年勞工。西班牙人在地鐵的演出,通常是唱歌,邊唱邊彈奏樂器。各種樂器,他們有的還會穿著傳統服裝。很多熟食店都會看到西班牙人,連鎖的餐飲業。

白白女生髮型,他們喜歡把頭髮綁著小小的辮子側在一邊,或整個放來,劉海在這似乎沒有多流行,在台灣隨處可以看到女生額頭上有一片東西。

要錢的人,他們拿著自製的牛皮紙,上面寫著各種理由需要錢,或着自己的狀態,家人等等,總之就是需要錢。
或着就直接擺個碗,拿著罐子一直搖,大聲喊着我要錢。



 地鐵的表演着,突然,態度是一整個表演的關鍵。
有次表演,印象非常深刻,我看到哭了。他們是一個團體,拿著喇叭,大喇叭跟一些樂器,非常有節奏,他們的身體,跟音樂融合在一起,眼神,汗水,肌肉的抖動,無法用文字形容,在我心裡很深的感受,非常精彩。




坐在地鐵上,一台車,就會有好多好多不同種族的人,大家坐著,從不同的站上車,老太太,肥子,穿著整套西裝一直玩ipod的上班族,跟媽媽要錢的眼神恍惚拿著酒瓶,看起來很渙散的男子,而那媽媽不斷罵髒話。游民帶著一堆家當,在角落。年輕女生,短裙,露腰。上班的OL,一直喝著奶茶發呆的人,剛運動完的男生。戴耳機不跟任何人接觸的人,看著窗外的人。堆着嬰兒車,夫妻。
這麼多的工作,家庭的角色,社會上的標簽在他們身上,還有血統。
在這樣的社會裡,工作階級,跟生活,還有家庭,再到血統,然後一個人的本質,內涵,說話,心情。人皆有的生理?






我跟這兒的關聯
我們皆在地球上,所以生為人,我們都是。男人,女人。通則只要你有興趣,想要你就會去認識。在你看來我是個亞洲,我看你是不同與我的洲。我們皆可以傳達的訊息,我們看得懂笑,哭,生氣,微妙的眼神,跟氣氛。

我來這的身份是旅遊,通過了簽證,申請。得到了許可來這裡停留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我在台灣,是個在地人,女生,法律上成年,是女兒。北藝大美術系的學生,休學中。
護照上是中華民國,有健保。血型O型。出生在台北的中山醫院。
在台北住了將近21年,也活了21年,1991.11.25出生。
沒有工作,亞州人,說中文。長長的身體,黑頭髮,眼睛不大,嘴巴不大,皮膚黃種人。

















打得好亂,頭還在慢慢想跟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